莫干山作为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度假区,坐落着数不清的民宿酒店。如何再设计一所“新”的民宿酒店,可能是所有设计师面临的同一问题。刚好,这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满足度假舒适性需求的基础上,一个民宿能否与过度的消费性装饰欲望保持一点距离,更多回归到对建筑与环境本质关系的探讨上,可能是激发下一个“新”的设计概念的启发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和思考语境下,我们这次探讨了一个建筑最普通也最本质的构件——窗。通过30多扇各自不同的“窗”,以及窗内外的风景与生活,我们建构了一个回归到简单逻辑的方盒子建筑。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通过在“窗口”的行为产生了更本质的连接,一所“窗之家”就这么诞生了。
基地特殊的位置使得进入建筑的过程被拉长了。从庾村广场步行而来的时候,白色的建筑仿佛漂浮在竹林之中,远远地被人看到。而当你慢慢走近,建筑消失了。当人们走到山脚下,白房子又在某个角度从前面的邻居中间露了个头。通过长长的山路慢慢接近建筑,两侧的竹子又将建筑藏在了后面。只有当山路尽段,竹林结束的地方,通过两扇竹门,建筑才豁然开朗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也成了我们为场地设计的第一重“窗户”,我们称之为竹之窗。
我们将主体建筑放在挖山的缺口中,尽量靠近挡土墙布置,和邻居拉开一定距离,也为前场留出足够的空间。由于莫干山极为严苛的投影面积计算方法杜绝了绝大多数形体游戏,我们的建筑形体极为简单明了。建筑整体呈L型,环抱着基地上挖山过程中挖不掉的大石布置。建筑置于一个基座之上,被稍稍抬高,使得建筑中人的视线,避开纷扰的周边建筑。基座之上,一层设置前台、早餐厅和厨房灯后勤空间。建筑采用中间大跨、两侧悬挑,力求减少建筑首层面向景观方向的支撑构件,使得主要建筑形体仿佛是从地面上漂浮起来一般。大跨处采用六扇平行推拉门,完全打开时一层仿佛也成为了室外空间的一部分,最大程度上解放底层的公共空间。推拉门正对着远处连绵的山峰,多少也有一些“开门见山”的趣味。靠近入口形成内退的灰空间,暗示入口,邀请人们进入。建筑后侧的转角悬挑,设置无框落地玻璃窗,在建筑内部形成一个视野开阔的休息角。
二三层设置七间大小不一的客房。包括标准间、迷你榻榻米间和套房。二三层房间以飘窗为最主要的特征。我们在飘窗的垂直方向上做了一定的控制。低窗台做到可以坐卧的高度,遮蔽了下方杂乱的屋顶。窗的顶部略微压低,当人进入房间的时候,见到的只是一片绿色,并不能看见远山的全景,而只有当人走到窗边或者躺到床上的时候,最完整的画卷才会完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中间的房间,飘窗形成了精致的取景框,过滤掉周围的杂乱,只留下远山入画。而在转角的房间,我们尽量使得飘窗水平延展,最大化引入远山的景观,强化了一种非日常的体验。
拾级而上,空间逐渐达到了高潮。屋顶露台仿佛是朝向天空的窗子,提供了360度的全景。近处的房子全都看不见了,远山净收眼底。平日里作为野餐或是运动的所在,而到了晚间,又成为颇受欢迎的纳凉、露营和观星的场所。
今日乡村民宿的本质,大体是繁忙的都市人短暂逃离的寄托,故而也往往难以逃脱对于假想的田园牧歌的刻奇式的想象。然而非如此不可吗?我们无意在乡村场景中宇宙飞船式的从天而降,而仅仅是自觉地和典型“乡建”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创造一个日常化的中介。所以也有了我们这次的窗之家实验,人和风景在窗前不期而遇,得到一些非日常的体验。莫干山这一个小小的民宿,从设计开始到大体完工经历了前前后后近一年半的时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留下许多遗憾。但它终于在了那里,在莫干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略微拥挤的建成环境之中,给城市中透不过气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稍稍歇口气的地方。
项目地点: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
项目性质:民宿
设计周期:2018.5—2018.9
建造周期:2018.9—2019.8
设计单位:普罗建筑
主持设计师:刘敏杰,李汶翰,常可
设计团队:王珂一,王昊,朱孝珺,郭菁儿,朱进文
摄影:吴清山
更新日期:2020-03-23 16:43:29
非常感谢 普罗建筑 带来的精彩项目, 查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