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 LOVE ARCHITECTURE INC. | 类型: | 建筑 |
---|---|---|---|
地区: | 中国 | 标签: | 公墓 |
妙行寺的融合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宗教往往选择排斥、覆盖或与本土宗教并存,而日本自6世纪佛教传入后,便开启了神佛共生的进程。经过本地垂迹说(神佛同体说)的普及,不同信仰非但没有相互排斥,反而走向融合。神佛共生的传统持续约1300年,直至明治政府颁布神佛分离令。由此可见,日本人的宗教观本质上是融合性的,其表现形式具有随机性。
1604年(庆长9年)由日善于麹町清水谷创建,1909年(明治42年)迁至现址西巢鸭的妙行寺,其信仰对象呈现多元性:本堂与净行菩萨代表佛教,鸟居象征神道,供养塔与小岩墓指向祖灵,鳗鱼供养塔与鱼市供养塔关乎生灵,碎石堆体现泛灵信仰。这种包容并蓄的信仰体系,正是多种宗教思想交融的结果。
![]() | ![]() |
妙行寺的"凝缩美学"与"微型化"
日本人偏爱从自然中截取美的片段,通过微型化与精妙布局重构自然意象。这种审美催生了盆栽、插花、枯山水等艺术形式。妙行寺的庭院亦体现了这一传统:以筑山为基底,通过错落的石块、植被与苔藓营造巨山之景,踏石步道则构成"闹市中的山居"缩影,甚至墓地中亦设有微型鸟居。
融合宗教与花鸟风月(自然意境)的整合规划
尽管妙行寺已蕴含融合宗教与自然风物的要素,但缺乏总体规划。新增的纳骨堂与合祀墓需通过活用现有元素,强化圣域特质。
现有的本堂、供养塔、净行菩萨,乃至借景的善养寺本堂,均覆盖着古建筑特有的瓦片与铜板翘曲屋顶。新增的宝形屋顶纳骨堂与合祀墓填补其间空隙,形成连绵屋脊环绕筑山庭院的景观。整体既似群山环绕的微型山寺群落,又如大德寺的周围各小寺簇拥主寺。这种本堂(佛教)与融合宗教设施的空间距离感,恰映射出日本人精神世界中祖灵信仰(亲近)与佛教(超然)的心理距离。
![]() | ![]() |
![]() | ![]() |
合祀墓设计
合祀墓采用悬山屋顶,延续筑山庭院周边的屋脊脉络。通过将屋檐下端压低至约1.7米(强化微型化效果),使既有供养塔与新建纳骨堂显得更为高耸,同时遮蔽内部空间。中央略高的檐口作为入口。
屋顶与分隔雨落黑砂利、白玉石的边界共同构成圣俗结界。内部中央白玉石基座上,自然石砌筑的合祀墓庄重肃穆,形似古坟石棺。深褐色屋顶结构营造幽暗氛围,而墓顶白色大理石碑与周边白玉石在顶部天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形成神圣对比。
![]() | ![]() |
作为环境装置的双重屋顶
毗邻纳骨堂的供养塔是追思先人的建筑。妙行寺供养塔采用日本独有的多宝塔形制:下层方形、上层圆形,各覆宝形屋顶。这种源于平安初期的形制本以木构为特色,但在都市防火规范下,混凝土结构的供养塔难免产生违和感。
面对狭小不规则用地,纳骨堂采用多边形布局以提升空间效率。根据丰岛区条例,纳骨堂主体(含屋顶)须采用混凝土等耐火材料。设计将双重屋顶从形制模仿转为功能导向:
下层屋顶:作为非承重屋檐采用木构,垂木、颊杖与墙板的韵律构成回廊空间序列,檐口既过滤环境噪音,又框取绿意景观。上层屋顶:作为承重结构采用混凝土。自檐口向内凹曲的天花引导高侧窗光线倾泻而下,形成梦幻光影。
![]() | ![]() | ![]() |
远景中双重屋顶与既有建筑呼应;中景木檐塑造水平向入口空间;近景混凝土屋顶则通过垂直造型定义礼拜空间。从聚光的前室无法窥见纳骨堂全貌,但踏入瞬间,混凝土壁柱、地坪格纹与漫射天光共同营造出媲美基督教身廊的庄严景象,光影在连续的空间中编织出戏剧性的韵律。
![]() | ![]() |
![]() | ![]() |
所在地:东京都丰岛区西巢鸭
建筑用途:纳骨堂・合祀墓
结构:纳骨堂 钢筋混凝土结构/合祀墓 木结构
建筑面积:纳骨堂53.33㎡/合祀墓14.57㎡
总建筑面积:纳骨堂44.36㎡/合祀墓34.35㎡
竣工:2023年12月
更新日期:2025-03-19 16:59:16
非常感谢 LOVE ARCHITECTURE INC. 带来的精彩项目, 查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