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桥艺体馆的建成
不仅提升了地区文体设施的硬件水准,
也因为其积极塑造公共空间并融入城市
而获得真正的公共性。”
△西环路视角
△光明路视角
项目概况
花桥艺体馆位于昆山花桥光明路与西环路口,光明路是花桥老镇区一条重要的生活性道路,附近都是成熟的社区。作为毗邻上海的新兴城区,花桥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文体设施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新建的艺体馆正是要补上这块短板。
艺体馆功能包括一座400座小剧场,可以用于话剧、戏曲、电影、报告会等多种演出形式;一座包含8道50米泳池和多功能篮球场的综合体育馆,馆内设置伸缩看台,可以举行小型赛事;同时还包括各种小型多样化的场馆如图书室、培训教室、多功能展厅、健身瑜伽等;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配套商业及地下停车场,以满足市民一站式的活动需求。
△ 东南角鸟瞰
项目策略
△区位图
由于基地周边路网均不是正交,导致基地的形状非常不规则。在不规则基地中各功能体块的组织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积零为整形成一个整体体量,同时在建筑外部留出场地,与周边城市要素形成过渡;另一种是功能体块沿基地外围分散布置,同时在其内部围合空间。花桥艺体馆的布局采用了后者:各种文体功能沿周边分散布置,便于后期各项目独立灵活地运营;中央区域则形成一片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它与外部城市道路相连,即使建筑室内闭馆期间,市民依然可以在其中停留、穿越和活动,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光明路的客厅”。
建筑的平面布局将较大的运动体块和剧场体块置于基地北侧,将图书、培训展览、健身三个等大的小体块置于光明路一侧,这样的布局考虑到小体块与城市街道步行行为之间的尺度关系,同时小体块之间形成的缝隙也加强了内外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
△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 半鸟瞰视景
△ 沿光明路黄昏景
△ 沿光明路黄昏景
△ 建筑与水景的呼应
△ “峰谷”缝隙
峰谷客厅
△ 轴测图
为了增强建筑群内部公共空间的体验感,我们用“峰谷客厅”的概念来塑造其内部的剖面关系,首先,主要的公共空间被抬升到二层,其底层形成一个基座,功能是配套商业,它与上部的文体功能可分可合,相对独立;其次,不同大小的功能体块形成“群峰”,自西向东蜿蜒展开,其间空间的开阖变化犹如游走于“幽谷”;沿街体块通过体型扭转留出多变的“峰”隙,每处“峰”隙都有景观台阶将外围广场的人群引入;最后,“峰谷”内部又设置了空中连廊、坡道楼梯等动线设施联系不同标高的场馆,形成一个立体的公共空间,人处其中宛如在自然山谷中游走,这对生活在平原地区的花桥市民充满了体验感。
△ “峰谷”与路口的关系
△ “峰谷”缝隙
△ “峰谷”缝隙
△ “峰谷”缝隙
△ “峰谷”缝隙
流线设计
艺体馆的步行流线考虑了两种使用模式:其一是进入首层配套商业室内然后经由电梯快速到达目标楼层;另一种是从入口广场经由景观大台阶进入“峰谷客厅”,然后漫游进入各文体场馆,这条流线设计的目标是确保这里每个场馆的活动都可以被经过、被看到。正式开馆前夕已经有市民陆陆续续走进峰谷,孩子们更是沿着坡道爬上爬下窥视游泳馆和篮球场的室内空间。
“峰谷”空间的顶部覆盖了膜结构的顶篷,用于遮荫挡雨改善夏季和雨季的微气候,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膜结构以三角形做为结构单元,在不同的结构体块之间设置了滑移支座,利用膜的材料优势形成轻质大跨的屋顶结构。
△ “峰谷”游廊
△ 主入口台阶
扭转体模块
△ 沿光明路夜景
沿光明路的三个扭转体块是项目的一个重点,它塑造了沿光明路的城市形象,加强了“峰谷客厅”与城市街道的关联。其平面为一个24x24米的5层正方体,逐层扭转2度。其结构为中部核心筒加周边立面钢结构桁架的整体结构,平面内没有柱子,核心筒将平面分为一大一小两个区,可以灵活适应各种不同功能要求。
△ 扭转体模块灵活的功能运用
△ 扭转体模块施工阶段
△ 扭转体块与广场的关系
扭转体模块幕墙分为两个层次,外层为白色穿孔铝板幕墙,顺应结构扭转其每层分为五个层级,逐层扭转0.4度;内层为玻璃幕墙,做为室内外的气候边界。为降低造价,玻璃幕墙没有随结构扭转,而是采用平面幕墙,通过构造解决细部的衔接问题。外幕墙设置了隐形可开启的救援窗,内外幕墙之间空隙设置了消防救援阳台。
△ 扭转体块幕墙节点
△ 幕墙节点照片
△ 建筑细部
室内效果
△ 剧场
△ 篮球馆
△ 书吧
设计图纸
△ 总平面
△ 一层平面
△ 二层平面
△ 三层平面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昆山花桥艺体馆
项目地址:昆山市花桥镇光明路与西环路交叉口
建设单位:昆山银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于雷、张琦
设计团队:于雷、许潇、沈春华、陈科臻、季其勇、潘虹、张贵德、杨一超、李琦波、薛青、谢磊、祁文华
设计时间:2017年5月
建成时间:2022年9月
建筑面积:33496平方米
建筑摄影:姚力
更新日期:2024-05-16 16:04:04
非常感谢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 带来的精彩项目, 查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