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类型: | 景观 |
---|---|---|---|
地区: | 中国 | 标签: | 公共空间 | 街道改造 |
既有大型综合医院的外部公共空间常常为设计师所忽略,理论思考和实践应用都存在一定不足,设计手法相对简陋。像其他既有大型综合医院一样,改造前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部公共空间存在着环境嘈杂、各种流线混杂交叉、就医体验和使用感受不佳的现实状况。为了寻找更为有利的外部公共空间改造思路和方法,笔者组织团队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部公共空间改造项目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成果于2021年成功申请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示范性技术方法》课题。接着把课题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了专著《既有大型医院外部公共空间改造方法》,从城市、交通、院区的界面以及医院的管理者、医护人员、病患等多角度、多维度进行分析,以详实的研究内容和合理有效的实施策略,对医疗建筑的社会化、人性化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是业界研究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重要著作之一。现在结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部公共空间整体提升改造项目的实践,将相关成果做一个简要介绍,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给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
1 亦园亦林、不止景观
▽整体环境鸟瞰图
▽真正园林化的市医外部空间
▽开放、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源起1899年的广州城西方便所,至今已有125年的历史。医院南部紧邻著名的光孝寺,东西向主干道长约300m,成带状布局(图1)。医院内古榕树枝繁叶茂,树冠达十层楼高,与南部的光孝寺相互联通,在生态环境层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医院的绿树成荫的外部公共空间往外溢出,而不仅仅局限于医院本身,这在建筑密相对较高的广州老城区中显得尤为珍贵。所以在改造的一开始就尝试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市医大道的外部公共空间作为越秀区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单元。从亲生物性的角度,把之前被忽视的明媚阳光、新鲜空气、清脆鸟叫虫鸣,重新引入大众视野,营造出亦园亦林、舒适宜人的康养体验环境和便利高效的就医氛围(图2)。为此,我们基于现状调研和理论研究,制定出一套针对整体空间环境质量提升的优化策略,在功能、交通、人文氛围等方面进行整体性的优化设计。同时,我们将医院放置于更为宽广的城市环境范围内,进行研究系统研究,强化不同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从而在系统之间形成有机的互动。改造后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部公共空间,与外部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高密度城市环境里,和光孝寺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绿地系统,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多的空间使用体验感受,得到了医院领导、医护人员、广大病患、陪同家属、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创作团队一开始的基于社会需要而进行设计的目标得以充分实现(图3)。在这里,外部公共空间的优化改造不仅仅是景观方面的美化,更是基于对人性需求的充分考量而做出的整体空间环境质量的优化提升(图4)。
▽总平面图
2 空间叙事、医养兼顾
作为始建于清光绪25年(1899年)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医院,125年来为民生做出巨大贡献,涌现出一系列可歌可泣感人事迹。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显示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广州城市发展紧密关联,深深打动了我。经过多次现场踏勘,在繁杂的现场经过大脑风暴后,笔者决定把这东西向总长约300m的市医大道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院史馆”,将125年的市医重要历史事件在外部公共空间中展示出来,让人们从东门走向西门的过程中,一边观景一边体验,让故事深入人心、安抚病患、疗愈大众。这一想法得到当时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班子的一致认同,设计团队以此为方向,对空间叙事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
▽空间叙事设计
▽教学相长亭
▽高品质的户外空间环境
空间叙事轴由东门开始,步移景异地逐步往西门发展,结合具体空间节点,用起承转合的手法,布置了以下叙事内容:1899城西方便所、1901城西方便医院、古城墙典故、1921广州市立医院、1935广东仁爱医院(前身)、1948广州方便医院、1954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82广州医学院教学医院、1993三级甲等医院、2003抗击非典立功勋、2014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相对应的空间节点分别为:地景台阶——立院雏形、绿化药园——立院根基、城墙回音广场——立院史记、方便石与念祖亭——立院理念、饮水思源泉——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教学相长亭——多层次交流互动平台、方便园——自然形态绿色园林、功勋钟亭——钟声悠扬博古通今、休闲密林——生态环境绿色低碳……
在空间叙事的格局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外部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系统中的积极分子,以更为开放多元的方式融入到广州市的生态绿色环境系统中,为广州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同时也为院内的使用者提供了高品质的户外空间。
3 细微关怀、大爱仁心
广州老城区旧医院的外部公共空间由于建立较长的渐进式更新建设发展,加上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进入医院,导致大部分旧医院的外部公共空间总体上空间质量较差。改造前的广州市第一民医院外部公共空间人车混杂,几乎成了一个大型的户外停车场,就医体验的安全性、便利性非常差。因此改造设计将功能、交通、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整合,提出步行优先的策略,把机动车引入地下车库,地面除紧急车辆和救护车外,不设其他停车位。既考虑医院各功能单元之间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便捷通畅,又充把先前被机动车占用的外部空间,重新还给医院的病患和医护及后勤人员,营造出步行优先的人性化外部公共空间开放系统,安全、高效、便利,从根本上改善外部公共空间的使用感受。
▽巧妙化解高差的人性化设计
▽立体树池与座椅一体化设计
▽“林中氧吧”环境体验
▽低碳设计手法一
▽细节反映文化
▽“家”一样的环境氛围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市医大道下有清代古代城墙的遗址,经过多次填埋,导致南面高而北面低,倾斜角度最大达到15度,不仅使用不便利,在观感上也让人体验不舒服,改造设计,将东西想倒入填平此道路的横断面基本水平同时结合主要交通道路与北部建筑主要出入口场地之间的高差。设计成树池和座椅有机结合的空间点,巧妙连接高差,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领域,达到了空间体验多元化的效果。
树池与座椅的一体化设计,让使用者有机会以全新的角度去感受上百年古树带来的特殊场所体验。在高大挺拔的古树下,清风拂面、光线柔和、鸟鸣清脆、心情舒畅,仿佛在原始树林里纵情吸氧(图10)。这种在闹事中返璞归真的意境,对病患及医护人员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源。这种环境氛围对于疗愈身心、提高康复效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充分显示出设计者从细微处着手,展现大爱仁心情怀的姿态。
4 文化入心、低碳设计
作为一个有着125年历史的旧医院而言,如何用时代性的语言传承和发扬“善守之堂、岭南名院”的优良历史传统,便是设计核心之一。笔者在《现代医院建筑创作的“三Y”理念与实践》中,梳理出一套针对提高医疗类建筑空间环境质量的“三Y”设计理念,即“环境医人(病患)”、“环境怡人(医务工作者)、“环境育人(成长中的医生及医学院校学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部公共空间整体改造项目就贯彻了“三Y”理念,将文化作为灵魂注入到每一个场所细节中,让使用者通过“五感”(形、声、闻、味、触),感受到贴心的关怀。例如,将“方便石”与 “念祖亭”整合进设计中,化有形为无形,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疗愈每一个人。另外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低碳设计的全面尝试,设计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素材,“树、亭,石、水”均作为现有元素,充当外部公共空间的营造的主体,而新介入的树池座椅、教学相长亭地面等则使用木材建造,最大程度使用高性价比的固碳材料。通过整合已有资源及使用高固碳材料,实现了设计的低碳化,营造出亲人、便民、舒适、高效的“家”一样健康、安全、温情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部公共空间。
▽低碳设计手法二
▽健康、安全、温情的外部空间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外部公共空间提升改造
项目地点:广州市越秀区盘福路1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陈文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院副院长,建筑学博士(师从何镜堂院士,2008年博士毕业),高级工程师,硕导,主攻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医疗建筑、校园规划及其建筑设计等,2023年出版专著《建筑六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天河体育中心花市牌楼主创陈文东
建筑团队:郭卫宏(项目负责)、陈文东(专业负责及主创)、邱伟立、赵丹、冯雪莹、陈卓宇、张邦图、李耿吉、文瑶、周华忠等
用地面积:14019㎡
设计时间:2018年8月
竣工时间:2019年5月
摄影:诺金浮图摄影工作室徐勉
更新日期:2024-08-01 16:00:43
非常感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带来的精彩项目, 查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