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的主题为“共栖”, 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主题的英文表达METro-BIOSIS将生物界表达有机“共栖”、物种“共生”关系的metabiosis前缀meta改为metro,表达了展览立足于都市(metropolis)的观察思考。城市空间艺术季以艺术事件的特殊聚合展示机制,在短期内集中呈现一批围绕特定城市生活理念及发展方向的公共空间,鼓励市民参与、体验,激发不同角度的专业与大众讨论,以多元的可触可感的样本推进对城市课题的认知、探索、理解、回应和公众参与。
作为主题演绎区的参展项目,春申港临时绿地的基底是滨水工业遗址,需要保留的部分使用功能是服务徐汇西岸地区的临时苗圃,生境近于滨水荒野,而周围则是居民区。我们的任务书是在限定的城市场地条件下回应何为“共栖”、如何“共栖”,自拟的工作目标则是15分钟生活圈中的社区公园“复园”——兼具生态修复、土地复合使用之意。
▽场地原貌
▽设计方案
▽场地鸟瞰
Syntax of Landscape
初次踏勘这片被戏称为“植物疗养院”的场地时,抬头乔木葱茏,低头野草蔓生,一个个小树坑是苗木移入搬出的印记,北部六道片墙是明确的工业堆场遗存,每片墙的肌理各有差异,西端两片墙北向尽端开口有框景效果,使用者说那是“城市之窗”……场地阅读与激活的过程,即是Peter Latz提出的Syntax of Landscape探索,不仅要阅读看得见的东西,还要解读隐藏在后工业场地时间性背后的语构:它的历史文脉和因时间流逝而形成的有趣变化,它的夜间灯光体系,远处可以望见的风景,墙与墙之间的观景,逐渐扩及西岸其它片区的空间结构。框景、片墙这样的结构性元素固然便于记忆,鸟鸣、风吹树叶发出的声响、齐整的苗木以及未经人力介入的杂然不驯也是可感知的重要特质。这些都是我们阅读和理解的对象,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场地踏勘
小细节中隐藏的警示
Latz曾说:“既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文脉中出现的自然元素,又要考虑现存的环境因素。有时很小的细节也会是决定性的……”值得一表的“很小的细节”是场地群落演替的荒野之美背后严重的入侵植物议题,“修复”的工作主题也随之浮现。踏勘第一天,我们在场地内发现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二批名单(2010)中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原生的芦苇交织在一起,惊吓之余,警示我们与相关协作团队共同学习《入侵物种名单》。其后,我们又辨识出第三批名单(2014)中的三叶鬼针草、第四批名单(2016)中的大狼杷草。加拿大一枝黄花、三叶鬼针草,也出现在2023年1月正式施行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它们既有化感作用,又有强悍的繁殖能力。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种子和根状茎繁殖,结果量大,瘦果极小还具备冠毛,极易传播;根状茎发达,能够横走蔓延,铲除植株时如不能将地下根状茎彻底清除干净,其上的顶芽即可发育成新的植株。三叶鬼针草和大狼杷草都属鬼针草属植物,它们的种子顶端有三四枚芒刺,一旦有人或动物经过,就会挂在衣裳、皮毛上,散播效率甚高。建设期早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花期,而三叶鬼针草与大狼杷草尚未结果,正是清理的时机。我们曾计划全面清除入侵物种后进行撒播修复,工程的繁复程度超过了预估。入侵物种混杂于场地群落中,为了保留场地内野生的本土植物,无法直接大面积铲除,我们与施工团队集中人力,逐片反复辨识,一株株斩草除根,先后清理了五次,并持续在养护过程中保持监测频度,一经发现,立即清理。
▽场地发现的非人为种植的部份植物
▽场地原貌
随着项目推演,对场地生境的阅读逐步明晰,我们意识到,入侵物种可能是这类城市化闲置荒地面临的共性问题,它们破坏生物多样性,干扰群落演替,而高强度的人工干预控制或许是需要的。换言之,入侵物种恰恰标示了“共栖”议题所触及的警示性红线,普及入侵物种相关知识,也是对何为“共栖”、如何“共栖” 的回应。在展期中,我们在场地中陈设科普展板,鼓励市民发现入侵植物后及时告知相关机构;在与城市荒野工作室、上海杨浦区美丽乡愁文化促进中心共同举办的“生境花园与自然教育体验营”中讲解、讨论相关内容——这一方向的探索从踏勘、阅读、辨识走向了积极的环境保护教育与行动。
▽SUSAS期间举办"生境花园与自然教育体验营"
有梯度的的生境营造
在场地阅读中,我们也将“共栖”的议题系于后工业场地时间性框架中面向未来的部分,进一步聚焦于两个相联系的子项:城市收储用地的临时开放改造与后工业遗产的全球在地化。艺术事件机制下的临时开放改造有严格的造价与维护成本考量,如何创造性地达成?工业遗址因工业流程的标准化,面貌往往趋同,后工业遗址有没有地域性探索的可行方向?在20世纪的上海工厂中,我们常见的花坛、松竹、月洞门这样的园林化片段是不是仍有超越形式的意义?
结合两个问题,我们划分了临时绿地的城市界面,并就场地的生态功能与协作方共同探索了一种有梯度的生境营造策略。在艺术季主题演绎区的城市尺度上,场地位于徐汇西岸贯通道龙腾大道西侧,在城市界面,我们以一个简单的动作——入口小段起伏的“勇敢者之路”自城市人行道斜向切入,吸引路过的儿童在惊喜中拐入小园。西岸贯通道是城市滨江蓝绿廊道的一部分,坐落于此的社区公园可以是生态上具有踏脚石作用的生境节点,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网络的稳定性。
在更大的区域尺度上,江南园林一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因应不同条件,文野工拙,各得其所——临时苗圃中的参天乔木、荒野生境,稍加整理,虽不敢说“苍古之境”,总有一番天然逸趣。我们的生态策略,是在整体的设计框架下,对场地特质的重新认识及组织,除了干预入侵植物,也减少使用观赏草,保留场地的狗尾草及芦苇。考虑到社区公园需要的近人氛围,并不一味追求全面的生境修复,而是以轻介入协作策略划出生境营造的三个梯度:保留场地群落,再利用现场石块、朽木;补充撒播本地植物,留出生长空间;同时,也包容一定区域中园艺种的观赏效果,探讨在滨水人居环境中,调整群落的自然进程,与人造生境 “共栖”。
经调查,场地中非人为种植的群落物种包括奶通草、贼小豆、草木樨、葎草、牛筋草、芦苇、狗尾巴草、头状穗莎草、千金子、金色狗尾草、苍耳、曼陀罗、春飞蓬、田菁与三裂叶薯。而就本土植物,我们在场地内划出了特定的撒播区域,列出了救荒野豌豆、窃衣、酸模、益母草、菥蓂、射干、桔梗、马兰、诸葛菜、红蓼等十个种植品种,部分品种由城市荒野工作室提供。在生境光谱偏观赏性的的一端,上海垣绿景观工程有限公司选样增补园艺品种翠芦莉、矮生翠芦莉、天蓝鼠尾草、火焰南天竺、细叶芒、德国鸢尾、大麻叶泽兰、血草、千鸟花、金叶石菖蒲、蓝霸、鼠尾草、玉簪、墨西哥鼠尾草、满天星、小兔子狼尾草、安酷杜鹃、一串红、红瑞木、樱桃鼠尾草、蓝冰柏、粉黛乱子草、火焰卫矛、松果菊、矮蒲苇、山桃草、穗花牡荆、肾蕨、春鹃、紫叶狼尾、夏鹃、西洋鹃,设计并实施花境。
这样的梯度策略,展现荒野、工业遗址、苗圃到园林意趣的互见与转化,同时适应场地作为临时苗圃的后续动态管理的可能性,在审慎的人工介入中,呈现从苗圃到自然斑块到的参差变化。工作过程中的“协作共建”也是我们理解的“共栖”的重要环节,因为临时绿地,正是人居环境变迁过程的显像——场地管理方、施工方、设计师、活动参与方,甚至是后续进出临时苗圃的植物, 不同时间阶段参与者的介入、不同的审美意趣的并置、不同的面对与修复/营造/干预生境的态度, 共同勾勒出复园最核心的场地特质与关键区位属性“都市”。
造园“因”与“借”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是17世纪造园文献《园冶》末卷的首句。 “因”所关注的大致是顺应场地条件的可能性,而“借”另有一重超逸态度。
陈从周先生主张“园必隔”(《续说园》),“隔则深”(《说园(四)》),“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说园》)。场地北部六道南北向墙体,已然完成“园必隔”、“大园包小园”的框架,也暗示东西向五组类似古典园林“复廊”的并置空间,循墙南北折返或是沿六墙南端东西向漫步,当各有移步换景之妙。“城市之窗”本就饶富因借之趣,引高楼片段之景入场地,拓展了视野的进深。我们在设计中引入一条东西向的曲折园路,建立场地北南两分双生格局,春申港临时绿地由此成为形式意义的“复园”。除了保留的植被与预留补植本地植物的区域,园路之外的多数地方,直接以碎石铺地,如果树木被移走,局部重铺碎石,即可保持整体感。
《园冶》视借景为“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陈先生进一步提出“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说园》)。艺术季的展期是“时”,艺术季的空间生产与共创机制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时”。通过组织亲子墙绘活动,东起第三道素墙在艺术季期间变身为童趣盎然的自然天地长卷;得益于苏州市园林博物馆的创造性支持,来自拙政园、耦园、沧浪亭、豫园、网师园等五座江南名园的代表性花窗在夜间足尺投影于儿童所绘壁画之上,“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园冶》卷八)。园林博物馆的薛志坚馆长将复园花窗夜景描述为“江南城市共享的光”,多义而迷人的光影戏剧背后,是张灯夜游的盛会传统,也是艺术季的景外之景。
交流与“共栖”
江南园林不只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也是人与人往来交流的场所,共赏佳景的诗酒文会在今天的空间艺术季语境下,是跨专业的集思广益,是全龄友好的公众参与,也是多向度的协作共建。我们与苏州市园林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多次“为复园播种一抹色彩”亲子活动,包括认识园林花窗小课堂、乡土植物播种与彩绘素墙等内容;我们还与城市荒野工作室、上海杨浦区美丽乡愁文化促进中心共同举办了多次面向中小学自然教育老师、景观系学生、社区营造工作者的“生境花园与自然教育体验营”,涉及生境花园设计讲堂、乡土植物种植示范与实践,以及自然解说与植物科普标牌制作。两月之内十场日间自然教育与墙绘活动,加之夜间园林花窗投影,带动着15分钟生活圈全龄友好的共同参与和日常游憩体验。“共栖”可以是功能与视角的并置,“共栖”可以是生境与使用的复合,“共栖”可以是专业与公众的协同。春申港临时绿地因生态与人文的融合成为“复园”,既是后工业地景,也是面向未来的江南园林。
▽2023susas共创墙绘-童趣盎然的自然天地长卷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复园
项目类型:城市更新. 生态修复. 后工业景观
参展人:郭怡妦、孙田/或然景观, 薛志坚/苏州市园林博物馆
公司网站:http://www.possibilismdesignstudio.com/
联系邮箱:office@possibilismdesignstudio.com
项目设计:2023
完成年份:2023
公众活动策划:陈宇、杨章琳、张唯、郭妍、祝新呈/或然景观,张佳乐/苏州市园林博物馆,郭陶然/城市荒野工作室,上海杨浦区美丽乡愁文化促进中心项目地址:上海市
建筑面积:1公顷
摄影版权:田方方. 或然景观
照明顾问:刘宏剑
客户:上海徐汇滨江开发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材料:现场保留植物、乡土植物种籽、乡土植物、园艺植物、细沙、现场保留墙、混凝土、砖、级配碎石、涂料、灯具、园林摄影图像
更新日期:2024-07-24 15:45:44
非常感谢 或然景观 带来的精彩项目, 查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