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褶褶亭,成为凝聚人气的公共客厅
2024年以杭州亚运为契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联合杭州万科发起“边角空间新生计划”,计划关注城市中那些被忽视的“剩余空间”,重新定义日常生活中被遗忘的角落:无论是社区湖面、桥下空地,或是写字楼内的闲置区域。从1m²到1m³,计划通过微介入激发微更新,唤醒城市的潜力,为500米生活圈的居民带来日常的便捷与温度,推动城市的有机生长。
▲开放而自由的场域,让每个人都能重塑并自在使用
我们在总策划人姜珺老师的邀请下参与“边角空间新生计划”的第二站——运河万科中心站。本次待改造的凉亭位于杭州运河万科中心A区中央广场。作为一处建成三年的办公与住宅混合园区,这里始终缺乏一个能承载户外活动、促进邻里交流的开放空间。凉亭虽占据园区中央的核心位置,但18米直径的亭下空间尺度显得过于庞大,缺乏与人体建立亲密关系的中小尺度层次,且缺少引导停留和互动的设施,久而久之,沦为园区人们匆匆穿行的通道。
有趣的是,凉亭一侧、与之相对的公园小径和绿化斜坡,则因尺度宜人、被树丛环绕的自然氛围地形吸引了更多社区居民:孩子们在斜坡上奔跑玩耍,大人们随意落座小憩,此地成为园区生活的一处微妙重心。
改造的核心是在极限预算下,如何让这个尺度偏大、气质严肃的凉亭,重新成为人们愿意停留的空间,并唤起身体的松弛与趣味感?我们将解题的线索放在亭外起伏柔软的地景语言上,并尝试将这种语言延伸至亭内,以此打破原有的冰冷硬质铺地带来的单调,赋予新的场所温度。
▲“褶褶亭”兼具功能与趣味,可满足多种姿态与使用场景。白天,它是办公人群的休憩地,傍晚,则成为家庭游戏与聚会的场所
小时候,我常被母亲提醒“好好走路”,可相比平整的道路,路边不规整的小坡、小坎、小水坑更具有吸引力,让我蹦跳穿行、闪躲腾跃,难免磕绊跌倒,却也乐在其中。
▲一旦出现孩子聚集的场景,就会吸引来更多的家长与孩童
亭子中置入褶皱起伏的地景,创造与身体有机而真实的联结,而非简单安插一组“游戏装置”。褶子,本身就是“两者之间的褶子”,营造出自由、亲密以及内外并存的可能性。起伏的褶皱地景将直径18米的圆亭划分为内外两层:内侧为集中性的舞台空间,外侧则随褶皱的延展自然围合,形成一系列贴近身体尺度的私密角落,吸引人们停留游憩。这组地景看似开放,却在暧昧的围合与流动之间,悄然创造微妙的亲密感,使人在其中遇见那些未被预设的人与事。
地面不只是承载行走的表面,它是身体的延伸与回应——可坐、可躺、可攀爬,既能承载静谧的休憩,也能激发日常的运动,适合独处,也鼓励交流与共享。在这一片区域我们融入“Jump”的轻松氛围,打造兼具艺术感与游乐趣的体验场景——不仅是身体的参与,更是一场城市的感知与发现之旅。亭子在改造中获得了多样的新场景,因此也得到全新的名字——“褶褶亭”。
▲起伏的地景承载了不同年龄的生活片段:孩子们玩耍、长者休憩、年轻人晒太阳、交流与小聚
▲跳跃,不只是游戏动作,更是用身体触摸城市、感知节奏、探索边界的方式
除了引入新的地景语言,我们也利用原有结构,增设了与地面呼应的镜面吊顶。 褶皱起伏的地景又有“山”的意象,山自然聚人,“人”与“天、地”的关系微缩于亭内,使其在有限之中生成天地交感的诗意。与“地景”呼应的镜面“天穹”引发人与空间的视觉互动:它映照天光流转,引导人的身体节奏。地景可动亦可静,而人的动静,也因天穹的变幻而生出不同感知。这一切,待亭中之人,以身体为媒,去探索、感受与体验。
▲改造后的‘褶褶亭’夜景
当夜幕降临,光线透过公园的树丛悄然洒落,亭中的灯光缓缓亮起,起伏的地景温柔地漫反射着顶上的暖光。灯光、人影与自然叠加交融,勾勒出一幅温暖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夜景画卷。
▲小天地
▲用尽之间照见身体
▲天地之间回望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运河褶褶亭·边角空间新生计划
项目地点:杭州运河万科
改造面积:240㎡
设计时间:2023年11月-2024年7月
建成时间:2024年7月
策展:姜珺 | 中国美术学院 · 视觉传播学院 ·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出品单位:张炎丨大屋顶文化艺术中心
业主单位:运河万科
设计单位:冯昕、李佳颖丨末广建筑Moguang Studio
摄影:吴清山、梅可嘉
更新日期:2025-10-24 18:46:19
非常感谢 末广建筑 带来的精彩项目, 查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