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 厦门自然存在设计有限公司 | 类型: | 景观 |
---|---|---|---|
地区: | 中国 | 标签: | 乡建 | 街道改造 |
设计理念:
我们将代表现代化和民族性物件(或符号)并置陈列,以探讨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在带来便利同时又逐步扼杀了民族性,试图唤醒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民族身份感,思考“汉化”和民族性、在地性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项目背景及概况:
上杭县太拔镇崇厦村是畲乡。本次建设内容结合已有的村内三大节点:崇厦村村委会周边、崇厦村幸福院门前以及崇厦村村口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我们的任务是考虑低管养,经济实用性等前提条件,通过对畲乡文化的充分挖掘,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展现村庄之美。因此我们对场地给予极大的尊重,在对场地进行环境提升的同时,汲取畲族文化精髓,延续场地的历史,唤醒当地民众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并强调了现代文明在带来便捷生活的背景下,设计如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施工前现状:
▽村委会现状
▽村委会内部现状
▽幸福院现状
设计任务:
考虑低管养,经济实用性等前提条件,通过对畲乡文化的充分挖掘,使设计符合场地的具体功能,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展现村庄之美。
▽设计构思
▽总平面图
▽村庄航拍图
设计策略:
1、崇厦村村委会节点
▽从种满烟叶的农田看村标
▽骑摩托车的村民从村标前经过
原为崇厦小学,因村内年轻人外出务工,后成了闲置的“空心小学”小学,结合这段历史我们保留并修复了原小学大门及门头“崇厦小学”字样,靠近村委围墙边界设置了展示长廊,长廊内展示橱窗定期根据村委需要进行党建文化展示。烈士墓前设置了老物件景墙展示。原有乔木树荫下铺上鹅卵石并设置了成品的石桌凳,方便村民户外活动所需。
▽保留小学校门和新增的矮墙
▽村委会前连廊与远山
▽村委会前连廊内部
▽村委会前连廊内展示柜预留展示空间
▽村委会樟树下的石座凳
▽村委会樟树下的石座凳
▽展示柜内的木作老物件
2、幸福院节点
现有门前广场已经进行了硬化并设置了儿童活动和户外健身器材 。设计在保留现有地面铺装的前提下,对现有功能区进行优化,在幸福院门前广场设置了户外长廊,取名福寿廊,可遮风避雨泡茶聊天,内部墙面结合畲族民族服饰、耕作农具进行展示。儿童区和健身区的的功能得到延续。并在广场入口处设置两面老物件展示墙,形成民俗文化窗口也作为户外民俗记忆科普长廊。
▽幸福院整体立面
▽幸福院前广场
▽福寿廊及其细节
▽福寿廊里避雨聚集的老人和孩童
▽福寿廊下的聚集成了日常
▽福寿廊下的石桌凳提供了更为亲密的交流方式
▽福寿廊下奔跑的孩童
▽福寿廊里陈列的畲族传统服饰
▽福寿廊采光槽及梁柱关系
▽春节期间村民自发挂起了印有“畲”字的灯笼
▽老物件展示柜
▽留守老人和小孩与老物件展示柜
▽老物件展示柜前的老人
▽老物件陈列柜前的老人
▽民间乐器陈列柜
▽展示柜内的民俗乐器
▽老物件陈列柜前的老人们
▽夜幕降临前的村庄
技术图纸:
▽福寿廊轴测图
▽福寿廊剖面图
▽代表现代化的日用品(日常生活用具)展示柜
▽象征民族性的乐器(庆典仪式用具)展示柜
3、村口、桥头节点
村口节点结合已有的景观亭,利用现有的坡地设置一处村标。以畲族图腾纹样凤凰为造型,将日常农具簸箕融入村标设计,使其成为村口重要标识。另一处桥头则结合鹅卵石和大树设置歇脚处。
环境提升带来的场地效应:项目通过对畲族图腾的运用和畲族服饰的展示,不仅延续场地的传统文化,唤醒当地汉化严重的畲族村民对民族传统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自我身份感的确认:春节期间村民们会自发地在公共场所悬挂印有“畲”字灯笼,大人们在村标前面告诉孩子,这是自己民族的图腾。这些都是设计带来的初步成效。
项目名称:太拔镇崇厦村畲乡风貌景观提升项目
项目类型:景观设计
设计方:厦门自然存在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无
联系邮箱:623231461@qq.com
主创设计师:罗炎彬
完成年份:2023年
设计团队:张筱倩、廖灶章、何勇波
项目地址:上杭县太拔镇崇厦村
建筑面积:2,113㎡
摄影版权:金堆、三毛
更新日期:2024-06-20 15:19:55
非常感谢 厦门自然存在设计有限公司 带来的精彩项目, 查阅更多